学习研讨
04年7月23日,我作为校工会组织的赴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调研团成员对两校进行了访问和学习,同时参观了湖南大学前身、已作为国家重点旅游文化单位的岳麓书院,很有感慨,特写出来,与共鸣者交流。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与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白麓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历史已逾千年(世界上历史逾千年的学府只有两所)。从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被当世学者誉为罕见的“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岳麓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洙泗为孔子讲学之所)之誉。南宋张 主教,理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朱熹两度讲学,书院盛极一时,出现了“座不能容”、“饮马池水之涸”的盛况。其后,明代中叶的阳明学、明末的东林学、清乾嘉时期的汉学及晚清的新学,都曾在此得以传习和交流。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学者杨昌济先生(杨开慧烈士的父亲)也曾就教于此,虽无惊天巨著传世,却以“自闲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恢弘气度培养了一代莘莘学子,果然有大木拄了长天。
岳麓书院所以负有盛名,不仅缘书院历史悠久、名师云集,亦赖于学子中人才辈出:清代名将曾国藩、左宗棠曾就学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也曾在这里学习工作过。岳麓书院的师与生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湘中名士,与岳麓书院有缘者甚多。
岳麓书院为什么会出如此多的名人?人们往往用人杰地灵来加以诠注,显然具有较多的唯心成分。而我认为:名师执教、学术交流频繁、优良校风的熏陶作用是岳麓书院培养出如此众多名人的重要原因。
名师执教、学术交流在前已有交代,这里我想谈谈岳麓书院的校风及其熏陶,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我在岳麓书院参观的时间大约一个多小时,我在书院内就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想,一腔热血的青年走进岳麓书院受到岳麓书院的历史、名人、名声、氛围的强烈的震撼是必然的,这必将对有志青年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现代教育中张扬的是个性和自由,而所谓个性,部分学生恐怕主要理解为敢于逃课、敢于少交作业等。至于胸存大志,不唯取学位而饱学,似乎成了傻子的代名词。则毕业生中成大事者、拔尖者甚微,小“富”即安。
作为我国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的南航,建校五十多年来尽管培养出了院士、高层领导、知名学者教授等杰出人才,但还未能培养出历史级的名人。此时,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但必须进行适当的反思,寻找差距,提出措施,以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
身为南航的一员,我企盼着南航能像岳麓书院一样培养和造就出我国高层次的栋梁之材,当然,我亦必须为之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