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教工报
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对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来说,足不出市,也有风景。这风景是江南的山水,是悠久的历史,更是深厚的文化。4月18日,将军路校区部门工会组织全体职工,走进汤山“猿人洞”,目睹了阳山碑材,进行了“寻祖先足迹忆明朝文化”的春游活动。汤山位于南京市东北郊,距市区约二十八公里,驱车前往只需一小时车程。我们一行二十多人,首先参观了“猿人洞”。据资料介绍,在远古年代,汤山处于较深的海洋中,到中生代的早侏罗纪末期,即约1、7亿年前,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连绵的群山,此后又涌现出地热温泉,故得名“汤山”。汤山地势高亢可避水患,草木繁茂利于生存,加之山体发育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溶洞,可做原始先民的栖息之地,因此,汤山不仅享有“天然地质博物馆”和“温泉之乡”的美誉,更因近几年发现了溶洞群以及大量古动物骨骼和猿人头骨化石而轰动于世。南京猿人化石发现地位于汤山镇西南侧的雷公山北坡葫芦洞内。导游介绍了猿人洞被发现的故事并引导我们参观了溶洞。此洞最早发现于1990年3月,1993年3月13日此洞内出土了一具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测定为女性,距今50万年左右;同年4月18日,又发现了一具猿人头骨化石,经测定为男性,距今约24万年左右,同时出土的还有数千件古代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汤山古猿人洞的发现是继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安徽和县猿人之后的重大考古突破。1995年后,这里便成为对游客开放的旅游景点。在导游引领下,我们走进了昏暗潮湿的洞穴。狭而窄的洞穴两边涂鸦的是生命进化的进程。从简单的藻类到两栖动物再到哺乳动物,最后发展为人类。再往里走,洞宽敞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组雕像,反映了原始先人的生活状况。继续往里走,我们便看到了一片开阔地带,那里乳石林立,形态各异,宛如仙镜。汤山猿人洞揭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历史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远古朝代的生存秘密。 从“猿人洞”走出来,我们驱车前往阳山。几分钟车程,便到了山脚下。只见阳山山势如龙,起伏逶迤,这里因特殊的地质结构,山体多为巨石,六朝时期就是皇家的采石场。有“天下第一碑”之称的阳山碑材就静静地躺在这里。 首先我们参观了明文化馆,那里展示了明王朝十三个朝代十六位皇帝的画像,这里浓缩的是整个明王朝的兴衰史。沿着弯延的山路往里向上走,远远就看到一巨石竖立,巨石后面又呈现两块,这就是阳山碑材的碑座、碑额与碑身。这三石,“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据说,三块碑石叠加高达73米,总重量达3、1万砘,举世罕见。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为取此石材,劳动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艰辛与血汗,数千民工,石匠累死、摔死或被杀,今碑石附近坟头村即是当时民工的合葬地。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又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而不用。 “石上有痕,已为前朝记功过;碑中无字,留与后人论是非”,便是阳山碑材的真实写照。踏着远古先人的足迹,目睹了六百年前历史的沧桑,品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南京遍地遗珍古迹,让我们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