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教工报
今年暑假,我们有幸来到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朝拜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殿堂。这个看上去非常普通的院落,实际上则是云水翻腾,龙腾虎跃,回荡着中华文化黄钟大吕的旋律,沉淀着儒家思想、明清理学的精华。讲堂上留下了多少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及其他硕儒巨子的风采;青石小路印下了多少孜孜以求、发愤向学的贫寒学子执著追求探索的足迹。从这里走出了多少把自己的知识、才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大业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等社会栋梁,从这里引发了多少哲学、文化、政治、历史的风云雷电。千年学府,香火绵延,除了“朝拜”二字,无以表达我对它的崇敬之情。
仰望着院门牌匾的“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我心里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教育”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使我的肩膀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们身为大学教师,究竟对这两个神圣的词汇了解多少,又能为这两大支柱贡献多少力量?我怀着无比复杂、无比歉疚的心情参观了有关岳麓书院历史文明的展览。中国书院制度自唐末兴起,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教育办学模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知府朱栋采纳贤者的建议,投资兴办了岳麓书院,很快就发展为全国知名的书院。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以“岳麓书院”的匾额,书院名声大振,学子达千人之多。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宋代著名理学家张?、朱熹先后来此主持讲学,朱、张二先生还曾设堂会讲,辩论、析理、求道,堂下座无虚席,从白发苍苍的老童生,到意气风发的新秀才,都带着自己的草垫沐风栉雨,恭敬向学,参与讨论、探索。书院汇聚了很多大家学者,为当时的学术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果用浓墨重彩来描绘岳麓书院也丝毫不过份。史籍上把它称为“湖湘洙泗”,与孔子讲学的“洙泗”并列,可见其影响之大。清代康熙赐以“学达性天”的匾额,乾隆又赐以“道南正脉”的匾额,使书院发展呈现第二个高潮,对中国历史发生重要作用的清代人物有多少都从这个院落走出。这个藏龙卧虎的院落究竟有多少能量!尽管多次经历战争烽火,但总有自觉担负传承使命的学人捐资鼎立修复,使这所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能够千年薪火、百代弦歌,绵延至今,成为湖南大学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地。
目前我国百业繁荣,百花齐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岳麓书院这棵古树沐浴时代的阳光雨露,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据悉,湖南大学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从国内外搜求了很多关于中国书院文化的宝贵文物,并着手进行深入的整理研究,准备把这所古代集教育、学术、藏书、供祀于一体的文化圣殿建设成为中国书院文化博物馆,把中国悠久灿烂的书院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置身在这深不可测的文化渊薮的院落中,顿时觉得身心俱爽。这里古树参天,浓阴铺地,鲜花盛开,荷香沁人。亭台楼阁的建筑古色古香,牌匾碑铭浸透了书墨芬芳。“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等等,真是融汇经史子集,人文立德;洋溢诗情画意,美育化心。楹联文化的精髓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
我在讲堂上用手抚摩着壁嵌石刻的朱熹手书四个斗方大字“忠孝廉节”,心中感慨不已,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是为人的镜子,做事的规范,虽然明代理学的一些封建糟粕应该扬弃,但民族文化传统还是应该传承下去。我们还观赏了山长欧阳正焕的手书“整齐严肃”的院训,宾步程手书的“实事求是”匾额,这使我想起毛泽东为抗大题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实事求是”原则的提倡,看来都是源头都是来自这里。毛泽东在半学斋寓居学习过,“半学”是半教半学、教学相长的意思,看来真正的儒家教育传统并不迂腐,还是强调学生的独立自学,独立思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融汇的教学方法的。毛泽东青年时期就是在这里读书、思考,在书院后边的爱晚亭与同学好友畅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也是在这里创办《新青年》杂志,撰写激扬文字的。
院里两座小亭吸引了我,一为“拟兰”,一为“汲泉”,题词清新优美,又有无穷的象征意味,令人想到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屈原的人格节操与骚赋华章。百泉轩风景更佳,曲廊水池,花木繁荫,为读书、散步、沉思冥想的好地方,想必王阳明也曾在这里苦思求索。书院四周有八景:花墩坐月,柳塘烟晓,碧沼观鱼,风和晚香,竹林冬翠,曲涧鸣泉,桃坞烘霞,桐荫别径……美好的景色怎不激发学人竞相唱和,舞文弄墨,诗文流传。书院的景观是被诗词歌赋浸透了的人文自然景观,深呼吸一下好象空气里都有文心雅韵,在这人杰地灵的环境里读书该是多么有福,羡慕湖南大学的学生了。
我们四处走一走,看一看,恨不得多长两双眼睛,能够带走这里的一草一木;恨不得通过时光隧道,来到这里亲耳聆听朱熹等大师的释道解惑。我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即使导游再三催促也舍不得离开,真是觉得心清目明,脱尘出俗了许多。尽管我们还要回到现实中为很多烦恼无奈的事去奔波,去挣扎,但心中多了一道文化的风景,生活中也就多了一点诗意,人活着也就多了一层境界。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对那些在书院讲学的大师极尽无限崇拜之情,遗憾没能够早一些来朝拜。朱熹、张?、王阳明、吴道行、李文 、王文清、王先谦等先儒大师,真正让人感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师出高徒,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杨昌济、蔡锷、陈天华、蔡和森、毛泽东等等,从这里走出来,都有一番经国济世的宏图伟业,真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朝拜回来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仍旧对岳麓书院魂牵梦绕,陷入深深的思考与自省中:怎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才能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一届届意气风发的学生满怀理想地走进校园,又怀抱着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实践理性和能力走向社会,我衷心地祝福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