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教工报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童年是在毛泽东时代度过的。我清楚得记得小学第一节语文课是:毛主席万岁!家里面端端正正挂着毛主席头像,就是直至今日,我的父母亲还坚持将主席像挂在显著的位置。家里墙上的像框里,母亲手握毛主席语录在主席故居——韶山的留影更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当时是多么的羡慕母亲呀!韶山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梦想成为现实,今年暑假学校工会给了我们去韶山瞻仰伟人故居的机会。我们一行人先来到了长沙,参观了岳麓书院、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前辈求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朱张曾此绛筵开,犹忆甘泉讲学台。岳麓于今真个到,岂如从前梦中来。”“唯楚有材,于斯为甚。”来到了这里,我们才真正明白英雄与时代、与历史、与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历史的大潮把毛泽东推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他能够成为统帅中华民族的领袖,正如“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1961年12月在韶山留言:“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
翌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乘着巴士从长沙前往韶山,一路上导游为我们放起了革命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听到这首歌,圣洁、甜美、舒畅、陶醉之情便油然而生。半个多世纪了,中国人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情没有变,而且如美酒佳酿,愈久远愈醇厚,愈浓香。这天我们抵达韶山冲时,正值中午,天空格外晴朗,漫山遍野的松柏和竹林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翠绿,通往毛主席故居的石板小路也被阳光照耀地得晶晶闪亮,故居门前的两池小水塘,荷花绽放,随风摇曳,山坡上泥土的芬芳,不时地扑鼻而来。
毛泽东同志故居,就位于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背山面水。是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这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江南农舍,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毛泽东故居的建筑是那样的普通,与沿途所见房屋别无二致。可就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土墙茅屋里,走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还有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毛泽民、毛泽潭、毛泽健。
毛泽东不愧是一代伟人,他一贯反对个人崇拜,他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我们了解到主席到韶山带来的除旧草席、旧拖鞋和被单外,便是八大箱子书——大多是繁体字线装本,古色古香。他曾徘徊于自己的故居上屋场,惋惜地说:“这里的房子空着不让人住,都挤到对门屋里去了,我自己的房子自己全作不了主。”他建议:让房子窄的社员住到他“家”去。在主席故居对面是主席照片展,其中一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群小学生簇拥着主席,笑容灿烂。听导游介绍说这是1959年主席到韶山学校看望全体师生时留下的。当时学生们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大声致意:“同学们好!”并不失幽默地说:“不要喊万岁,人哪能活到一万年呢?假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到今天还不死,会老成什么怪物?世界是你们的,希望和前途属于你们。”
从主席故居出来,我们走向不远处的毛泽东铜像广场。这座通高10.1米的铜像,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让我倍感殊荣的是这座凝聚着全国人民敬仰怀念之意的铜像是由和我们学校共处一市的国家一级企业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我们集体在高大的毛泽东同志铜像前三鞠躬,表达了我们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的崇敬和哀思。
午饭是在韶山村的一个饭店里吃的,这时我们才惊奇地注意到韶山的旅游业发展是多么得快,据同行的老师说,他曾经3年前来过这里,可没有这么多的饭店,各种设施也比较落后,杂乱。确实,走进韶山,触摸韶山经济跳动的脉搏,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韶山的变化,韶山旅游业正蒸蒸日上。饭店老板笑盈盈地为我们说,2000年,韶山接待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4亿元。韶山已从一个纯革命纪念地发展到了目前集参观、旅游、会议、休闲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城市。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韶山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00多万元发展观光农业,再现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诗句中描绘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丽画卷。托毛主席的福,托改革开放政策的福,韶山村提早迈入了小康社会。全村98%的家庭住上了楼房,村民已拥有小车20多辆,电脑也进入了村民家,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生态秀美、经济繁荣的新韶山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车轮飞、气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车上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韶山冲,以她那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我们对她满怀着敬意,满怀着思念,满怀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