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教工报
师者,得以传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以结缘航空宇航学院的王鑫伟老师。2001年选报研究生导师时,打开航空宇航学院的网站,我看到了这样一段介绍:王鑫伟,教授,博士生导师,Ph.D,AAM会员,ASME会员,欧洲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国际组委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如此的经历,如此的成绩,令我唏嘘不已。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找到了王老师。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王老师穿着一件简单朴素的白衬衫,一双旅游鞋,一副恬淡的神情,脸上洋溢着亲切和善的微笑,一下子驱散了我心中的紧张与不安。然而,一接触到专业问题,王老师就焕发出一种别样的风采,那是真正地魅力四射。短短的十几分钟,王老师就把力学的体系以及重要知识点帮我梳理了一遍,那种随口报出尖端指示,信手拈来的精确数据……一时我神往了。学了四年的力学知识原来只是沧海一粟!我坚定了报考王老师的意志,我坚信,在漫漫求学路上王老师将会是我最可依赖的明灯。
拜于王老师门下之后,我得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了解王老师,他不但以精湛的学术让我们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在品德上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王老师留美八年,每天工作学习平均在12小时以上,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取得了Ph.D学位。回国后又曾受到了UMBC(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Dearborne分校的邀请,进行了短期访问研究。我曾问过王老师,为什么在国外已取得了如此成绩的情况下还要选择回国呢?王老师淡淡一笑道:"可能国内更适合我,我的家庭也需要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足见王老师对亲人、对祖国的眷恋与责任感。
在王老师担任结构与强度研究所所长期间,他极为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在所内实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法。青年教师出国期间主动承担起他们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待他们归国之后,又完璧归赵,全身而退。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风范得到了师生的爱戴,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教者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在于学识,更在于“心无物欲,坐有琴书”的无私情操和“文章无巧,人品本然”的人格魅力。
在陶院士去世之后,王老师毅然接过他手中的多名博士和博士后,虽然这几名博士并不计入王老师的工作量,可王老师不这么认为,既然有幸结缘就视为己出,从论文开题到论文写作以及文章的修改,都与协作指导教师一起悉心指导,其中,有四人的毕业论文答辩时被推荐为优秀。
得斯老师,化雨无声!
师者,得以授业
学校里时常可以见到一位身材高大,斜挎书包,神采熠熠的长者,那便是王老师了。和善的微笑,快乐的神情,足以感染每一位路人。王老师平时慈眉善目,可一涉及专业知识时就有点“吓人”了,一个问题可以问到你汗如筛糠,一篇论文足以让你改到手脚发麻,治学严谨是王老师一贯的作风。王老师常对我们说,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需要,学习期间要注重自学、表达(演讲)、写作和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习要刻苦,多掌握一些技能(如商用软件的使用),不要机会来了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王老师本人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在美国求学期间,有一次里根总统到学校访问,大家都放下手中的事情,争相一睹总统的风采,王老师却默默的完成了导师安排的教学辅导任务。虽然当别人炫耀手中的和总统先生的合影时,心中仍有少许的遗憾,但王老师以他的守信、诚恳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称赞。
王老师不但知识渊博,而且中英文文字功底深厚,这都是他多年严格要求自己的结果。无论谁求到王老师帮助改文章,基本上每求必应。大到原理公式逐个推导,小到分段、用词、标点符号,事无巨细,王老师都会极为细致的审了又审,改了又改,经常是改文章而耽误了吃饭的时间。虽然年轻时锻炼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然而多年的废寝忘食、高强度工作,引发了高血压,需要长时间休息,王老师放心不下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仍一如既往地从事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
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之对有限元这个领域十分熟悉,王老师完全可以在不备课的情况下信手拈来。但他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每一次上课前,都要根据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度、方式作以调整,重新认真备课。若有学生没学过“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前期功课,他就适当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有学生第一外语不是英语,他就减少或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王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学生的教授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着重培养我们在有一定的学识功底的前提下尽量全面发展。经常和我们谈学习,谈生活,谈工作,在言谈话语中传播着几十年里积累的为人之道。他常说,时代在发展,一个学生成绩再好,死读书也是不行的,为了适应社会,除了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天赋,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的认同。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不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得斯长者,如沐春风!
师者,得以解惑
王老师对待学生的问题从不含糊其词,哪怕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帮助我们解决,甚至提出并解决了许多衍生的问题,帮助我们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这足见他功底之深厚,待人之诚肯。
工程力学是一门比较晦涩、枯燥的学科,表面上看没有IT行业的风光无限,更没有人文学科的天马行空,而且学科相对成熟,想要在本学科内作出一番成绩非一蹴而就那般容易。我们毕竟是年轻人,耐不住性子,所以很多人产生了疑惑。王老师看出了我们的浮燥,慢慢地帮我们分析了目前市场上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科应用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在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之后,还尽量将我们个人的理想、个性结合到合理的行业、专业中去,所以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培养计划都会因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不同而不同。在这点上我尤为感激王老师,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给了我以指引,增加了我向更高目标奋斗的信心!
在和王老师聊天时,他经常提到家庭,至今仍时时流露出未能给儿女最大关爱而内疚的神情,但作为一名教师,他却在事业中体现了自身价值,在桃李芬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王老师未能悉心哺育自己的子女,却把一腔热血撒在了学生们的身上,王老师爱生如子,我们又何尝不是尊师如父呢?
得斯慈父,夫复何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也有很多种。有的授予我知识,有的引我奋斗,有的教我做人……在我已走过的十数年求学路上,我遇见过许多老师,相信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遇到更多。然而,能同时给予我知识上的教导、品德上的熏陶、奋斗上的指引的恩师却不多。王老师言传身教,把他那种对知识的钻研,对科学的精益求精,对祖国的热爱,对后辈的关爱,默默的灌输给了我,让我一生受益无穷!
在此,我要由衷地道一声:
谢谢您,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