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人工作
各部门工会:
为了更好地贯彻“三个为本,三个促进”办学理念,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推动全员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校工会将组织对2015年“三育人”专题立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结题范围
2015年(总第三期)“三育人”专题立项项目(见附件一)。
二、结题要求
1.结题报告书。每个项目必须填写结题报告书(见附件二),内容包括:项目研究实践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成果自我评价及应用范围或取得的社会效益、主要成果介绍、经费使用情况说明等,要求观点明确、材料翔实、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2.项目研究实践成果。形式可以为与项目相关的总结报告、著作、论文、多媒体课件等,任意一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达到结题要求即可申请结题。
(1)研究实践总结报告。字数要求在3000-4000字,内容包括:项目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项目研究实践的主要内容;采取的方法与具体措施;研究实践的结果、结论及其取得的社会效益等。
(2)项目研究实践的其他成果。①论文类成果:要有围绕项目研究主题的一篇及以上的论文;②多媒体课件及软件开发类成果:需要附文字说明,介绍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突出实际应用效果和产生的效益。
3.研究实践成果的佐证材料。研究实践的主要过程资料及获得的相关奖励、证书等。
三、结题材料报送要求
1.所报送材料要求整洁有序,附有目录,可装订成册。
2.结题报告书一份。研究实践总结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及佐证材料须提供复印件一份。
3.提交材料复印件要求:论文需提交封面、目录、正文等复印件;多媒体课件及软件开发类成果需提交文字说明。提供的复印件均须用A4纸。
4.结题材料请各单位部门工会汇总审核后,填写汇总表(见附件三),于11月4日(周五)之前报校工会,项目结题报告书及总结报告、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nhgh@nuaa.edu.cn。
四、其他
1.结题报告书项目组成员不得随意变更,如因特殊情况变更需提供书面说明并由项目负责人签字。
2.凡未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提供延期申请,且不能申报下一期“三育人”课题立项。
3.请各部门工会通知本单位的“三育人”立项负责人按时完成结题工作。
4.对于项目完成质量高,具有较高应用推广价值的优秀结题项目,将给予一定奖励,并进行宣传推广。
联系电话:84892218
附件:一.2015年“三育人”专题项目立项项目一览表
二.“三育人”专题项目立项结题报告书
三.“三育人”专题项目结题汇总表
校工会
2016年9月28日
一、资助金额3000(元∕项)4项:
序号 | 单 位 | 申报人 | 项 目 名 称 |
1 | 能源与动力 学院 | 徐 川 | 基于网络微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传统文化节日谈”系列作品 |
2 | 理学院 | 王亚鹏 | 创新型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基于“i理科普小站”素质能力培养平台 |
3 | 航天学院 | 闻 新 | 传承航天文化 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
4 | 科协 | 张黄群 | 基于互联网及微信信息平台的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及学术道德培养 |
二、资助金额2000(元∕项)10项:
序号 | 单 位 | 申报人 | 项 目 名 称 |
1 | 机电学院 | 成 杰 | “小微平台”育人实践探索——以机电学院为例 |
2 | 民航/飞行 学院 | 谢 菲 | 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对南航大研究生群体的访谈调查 |
3 | 经济与管理 学院 | 袁 颖 | 基于创业实践项目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航大“W&M”咖啡店为例 |
4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马驰飞 | 社会工作视角下少数民族在校生行为特征的研究 |
5 | 外语学院 | 贾 军 | 以核心课程为依托的第二课堂与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
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唐志文 |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
7 | 党政办 | 张建辉 | “互联网”视域下我校全员育人的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
8 | 学生处 | 耿 瑞 | 创新学生观察监督机制,搭建师生沟通新平台——以“学生校园观察团”为例 |
9 | 发展联络部 | 徐永利 | 结合高校教育基金会特点探索育人新模式 |
10 | 将军路校区 管委会 | 朱志航 | 发挥群管群治在育人中的作用 |
三、资助金额1000(元∕项)42项:
序号 | 单 位 | 申报人 | 项 目 名 称 |
1 | 能源与动力 学院 | 孙志刚 | 航空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及航空报国思想的强化 |
2 | 能源与动力 学院 | 朱许君 | 新形势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
3 | 能源与动力 学院 | 杨 杰 | 搭建师生非正式互动平台的育人实践——以“动力梦·微讲堂”为例 |
4 | 能源与动力 学院 | 岳 晨 | 互联网思维视域下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创新 |
5 | 能源与动力 学院 | 葛 琦 | 基于“十二项素质能力指标”的人才评价 体系探索——以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例 |
6 | 自动化学院 | 陈华华 |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
7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周贞琪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学困生帮扶工作研究 |
8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丁 亮 | 依托非正式组织的公寓育人途径探索——以“学生素质能力指标”主题宿舍建设为例 |
9 | 机电学院 | 王 洋 | 校企协同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制度化建设与创新性路径研究 |
10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关天茹 | 基于素质能力培养环境下大学生“学困帮扶”理论与实践研究 |
11 | 民航/飞行 学院 | 方 正 | 借助大学生社团探索大学生创业实践新路径 |
12 | 理学院 | 张广斌 | 物理实验中心创新主题示范区建设实践探索 |
13 | 经济与管理 学院 | 庞依达 | 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探索与研究——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 |
14 | 经济与管理 学院 | 田苑娜 | “拇指文化”对大学生压力直觉与心理弹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15 | 艺术学院 | 刘俐彤 | 书院制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探索 |
16 | 艺术学院 | 王鹏飞 | 基于微信平台的师生非正式课后互动平台育人实践探索 |
17 | 航天学院 | 王 博 | 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红海——蓝海”思维 |
18 | 航天学院 | 李和新 | 结构学视角下大学生纵向党支部设置模式的实践探索 |
19 | 航天学院 | 刘 洁 | 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线上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
20 | 航天学院 | 谭 蕾 | 基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
21 | 航天学院 | 管永星 |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视角服务青年的创新路径研究 |
22 | 党政办 | 党政办秘书科 | 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教育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23 | 发展计划处 | 钱晓辉 | 新一轮学科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与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研究 |
序号 | 单 位 | 申报人 | 项 目 名 称 |
24 | 研究生院 | 周佼佼 | 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机制构建与实践探索 |
25 | 学生处 | 杨雪花 | 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研究 |
26 | 学生处 | 沈雪萍 | 搭建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就业——以“就业加油站”为例 |
27 | 学生处 | 陈 瑜 | 催眠放松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28 | 学生处 | 肖 杰 | 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创新与自我教育的实现 |
29 | 学生处 | 倪亚红 | 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
30 | 教务处 | 孙 冬 | 强化本科课程考试纪律,建立良好的考场秩序——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31 | 科技部 | 蔡祺祥 | 以专利为载体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体系研究 |
32 | 保卫处 | 黄耀龙 | 校园宗教活动特点及应对策略 |
33 | 保卫处 | 梁 润 | 如何充分发挥校卫队服务育人功能的机制探索——以将军路校区校卫队为例 |
34 | 信息化处 | 钱 鑫 | 论“智慧校园”建设中育人功能的实现形式 |
35 | 信息化处 | 邱 菊 | 构建信息化处育人平台——基于互联网的育人机制探索 |
36 | 档案馆 | 黄晔凯 | “互联网+”档案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本硕成绩翻译为例 |
37 | 图书馆 | 李 曈 | 打造泛在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助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
38 | 图书馆 | 徐清华 | 明故宫图书馆育人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 |
39 | 图书馆 | 殷 丽 | 留学生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
40 | 工程训练中心 | 余大章 | 铣床教学模式探索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41 | 工程训练中心 | 王 玮 | 探索基层部门工会“教工之家”面向全校开放新模式 |
42 | 后勤集团 | 张 焱 | 构建多功能食堂,开辟学生交流新平台 |